Skip to content

走近佛寺

主讲寺院建筑、法器、制度和禁忌,最后有一些名寺概览

一、寺院建筑

布局


汉传佛寺:
旧以佛塔为中心,后逐渐发展成中轴线布局。典型的大规模寺庙中轴线上依次主要有山门、天王殿(左右钟鼓楼)、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。依地势不同,布局多有变化。代表:河南开封大相国寺

藏传佛寺:
藏传佛教讲究政教结合,佛寺一般规模宏大,有的甚至像一座城镇。代表:西藏拉萨大昭寺

南传佛寺:
布局灵活,有鲜明民族特色。代表: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

主要建筑

山门

最常见的有殿堂式和牌坊式。殿堂式山门内常置哼哈二将。

钟鼓楼

左钟楼,右鼓楼。多为二层阁楼式建筑,横截面正方形。

天王殿

天王殿的意义:一为迎客,二为护寺。迎面供奉弥勒佛像,两侧供奉四大天王,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。供奉的弥勒体现了迎客主题,侧卧而坐、乐呵呵的大肚和尚形象给人以亲切感。

四大天王

四大天王为守护神,担负着护佛、护法、护僧、护国、护众生的职责,象征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佛教认为,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,四周是大海,海上有四大洲(东胜神洲、南赡部洲、西牛贺洲、北俱芦洲),各有一天王守护。南方增长天王持剑,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,北方多闻天王持伞,西方广目天王持蛇。

韦驮菩萨

在弥勒像身后,持金刚杵。传说释迦牟尼涅盘,有邪魔夺其遗骨,韦驮将其夺回,故视其能驱逐邪魔,保护佛法。韦驮菩萨背对山门,面向大雄宝殿,正是体现其守护监管的职责。韦驮菩萨的金刚杵持的方式有讲究,若金刚杵靠于肩,则表示寺庙可供游僧三日免费食宿;若平置胸前,则表示为游僧提供一日免费食宿;若立于地,则表示不接待外客免费食宿。

⭐大雄宝殿

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,雍容而大度,典雅而严谨,庄重而亲切。殿中供奉的佛像数量,有一、三、五、七尊四种,其中以供奉三尊的最为常见。

供奉一尊佛的,通常是释迦牟尼。有的在佛陀两侧配胁侍。胁侍一般是释迦牟尼的两弟子迦叶(年长者)和阿难(年轻者),也有用菩萨作胁侍的。

供三尊佛像的,通常指“三身佛”或“三世佛”。
三身佛:佛陀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,从左到右分别是“报身佛”卢舍那佛、“法身佛”毗卢遮那佛,“应身佛”释迦牟尼佛。

三身佛的区别

“法身佛”毗卢遮那,也叫大日如来,代表宇宙间绝对的真理和智慧,是佛性的本质体现。“报身佛”卢舍那是佛经过艰苦修行,证得真理而成佛的身体,是佛的客观存在之相。“应身佛”释迦牟尼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而显现的各种化身。
法身佛无始无终,报身佛有始无终,应身佛有始有终。

三世佛:有“横三世”和“竖三世”的区分。竖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佛(燃灯佛、释迦牟尼佛、弥勒佛);横三世是中、东、西三界的佛(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、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、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)。

三世佛造像的不同特征

药师佛左手持钵,右手持药丸;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

供奉五尊佛像的,多见于宋辽古刹,如泉州开元寺。五尊佛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,又叫五智如来。

供奉七尊佛的比较少。

不同宗派寺院供奉的本尊佛像不同

禅宗:常供奉“东方三圣”,居中药师佛,左日光菩萨,右月光菩萨。
净土宗:供奉“西方三圣”,居中阿弥陀佛,左观世音菩萨(冠上有化佛),右大势至菩萨(冠上有宝瓶)。
天台宗:供奉“法华三圣”,居中释迦牟尼佛,左文殊菩萨,右弥勒菩萨。
华严宗:供奉“华严三圣”,居中释迦牟尼佛,左文殊菩萨,右普贤菩萨。

礼拜佛像时要注意佛像的手印。

常见的佛像手印(点击查看对应图片)

施无畏印:施与众生安乐无畏。
说法印:佛对众生说法时的手印。
施愿因:令众生心愿圆满。
禅定印:佛陀如于禅定时所结手印。
触地印:又称降魔印。

干漆夹苎法: 佛像制作的一种特殊工艺。先雕好木制模型,再在外缠上苎麻布,涂上生漆、铁砂混合的涂料,再缠布,反复十次左右,抛光、彩绘,得到的佛像防潮、防腐、防白蚁。

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一般供罗汉像。起初是四大罗汉,后演化为十六罗汉、十八罗汉、五百罗汉。

罗汉

罗汉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,据佛经记载,罗汉受释迦牟尼嘱托,不入涅槃,常住人间,守护佛法。

主尊佛像北面,一般是一组海岛观音像。
有的寺院在大殿匾额上,不书“大雄宝殿”,而是寺院另起的名字,如普陀山普济禅寺大殿名“圆通宝殿”。

藏经楼

楼与阁

楼与阁都是多层塔状建筑,区别在于楼层上没有平台栏杆,而阁是有平台栏杆的。一般寺院中的藏经的建筑都是楼,但有时也会将其称作阁,并不作严格区分。

藏经阁一般在寺院后部,主要是用来保存三藏经典的,如《大藏经》。

二、 寺院法器 (未完成)

1、钟:寺院为报时、集众所敲打的法器。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。

2、鼓:有羯鼓、鱼鼓、云鼓、摇鼓、金鼓、石鼓、悬鼓等。依其用途可分为:斋鼓(食时所用)、浴鼓(浴时所用)及诵经、梵呗等所用之鼓。今之寺院,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,分别安置钟、鼓,称为“左钟右鼓”。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,以警行者当勤精进,慎勿放逸,称为“晨钟暮鼓”。

3、铃: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。具有惊觉、欢喜、说法等三义。鸣铃以供养诸尊,称为振铃。密教修法时,为惊觉诸尊,或使其欢喜,即振铃发声。

4、板: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。依其形状称为云板、鱼板等。

5、梆: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、斋食的鸣器。在古代禅林中,常悬挂于浴室,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,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。

6、木鱼:诵经时所敲打,大众诵经时,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。此外,诵经敲打木鱼,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,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,眼睛都睁着不休息,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,策勉修道者要用功,不可懈怠。

7、引磬:俗称小手磬。底部中央贯以纽,附木柄,以小铁枹击之,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,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。

8、大磬: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,由维那主之,凡住持或尊宿、仕宦等礼佛,皆鸣三下。

9、铛子:法会唱赞时,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,用以庄严节奏,为板乐供养之一。

10、铪子:法会唱赞时,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。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,敲打时六指托之,放于胸前,所以又称“平胸铪子”。

11、铙钹:铙、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,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,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。

12、如意:说法及法会之际,讲师所持的法物,表示吉祥如意。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,形状如云,或如手形,乃搔背痒所用,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,而搔抓如意,故称如意。

13、拂尘:乃将兽毛、麻等紮成一束,再加一长柄,用以拂除蚊虫之物,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,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、尘垢的意思。

14、香板: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(形如宝剑),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: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,称“警策”香板;用以惩诫违规者,称“清规”香板;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,称“巡香”香板;于禅七中使用者,称“监香”香板。一般系由方丈、首座、西堂、后堂、堂主、维那、知客、纠察等职事持用。

15、念珠: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,是功德、佛性、慈悲、善良、吉祥、圆满、佛心的表征,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,也是美好的装饰。

除了上述所列之外,幢幡、蒲团、手炉、传炉、香炉、金刚杵、戒尺、毗卢帽等,都属法器法物之列。法器具有报时集众、警策精进、伎乐供养、庄严道场等功能,如果敲打不如法,则会扰乱大众,因此,司法器者应以“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”来自我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