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纲要¶
蒋维乔著,佛学入门用。书共十一章,凡是佛教的起源、变迁、传布,以及教理、经典、修道方法等,都已完备,阅读以后,可得佛学全部概况。
关于佛教教理,参考佛教本论。
关于各宗教义,参考佛教各论。
关于佛寺建筑礼仪,参考走近佛寺。
阅读佛教经文:佛经网站、佛教经典。
其他阅读材料:佛学入门、佛教哲学入门指南。
一、绪论¶
佛陀¶
佛陀,梵音,意为觉者。这觉有三层,一为自觉,二为觉他,三为觉行圆满。一般说佛陀即是指释迦牟尼。释迦,意为能人;牟尼,意为寂寞贤人。佛陀本名乔达摩·悉达多。
宗教神话中,佛陀的法身是大日如来佛。佛教中有过去佛,现在佛,未来佛的说法。三者分别指燃灯佛、佛陀、弥勒佛,在不同时间引导人、拯救人。燃灯佛预言佛陀之现世,佛陀语言弥勒菩萨在未来成佛。当然,在宗教神话体系中,佛并不止三个,还有许多,但对于佛学研究来说并无更大意义。
菩萨¶
菩提萨埵,简称菩萨,梵音,菩提意为智慧,萨埵意为众生。以智慧上求佛法,以慈悲普渡众生,是为菩萨。菩萨地位较佛次一等。
三藏¶
佛家经典分为三部分,一曰经藏,二曰律藏,三曰论藏。经藏,梵音素呾缆,记录佛的言说。律藏,梵音毗奈耶,乃佛所定的戒条。论藏,梵音阿毗达摩,菩萨发挥经义、教诫学徒的议论。
二、释迦牟尼略史¶
成道¶
十九岁时,释迦以太子出家。访问婆罗门学者,告以生前修苦行、死后升天上的解脱法门。然释迦认为死后升天仍未超脱生死,不满于此道。于是到尼连禅河苦行六年,日食一麦一麻,形销骨立,终一无所得。忽然明白苦行徒劳无益,下河洗净污垢,喝了牛乳,逐渐恢复健康。然后到佛陀迦耶的一棵毕勃罗树下,铺吉祥草,东向跏趺而坐,端身正念静默思维。发大誓愿:“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,宁可碎是身,终不起坐。”七七四十九天,忽睹明星,照破黑暗,豁然大悟,成无上正觉。是日十二月初八,自释迦十九岁出家,修行二十八年方成道。
正觉的内容
探究生老病死的苦痛根源,对人生的问题充满解答。他的答案主要有二:
1. 问人生老病死和一切不自在从何而来?
答:从烦恼而来,烦恼即无明,不明白真实道理。
2. 问用何方法解脱人生的一切不自在?
答:从内心的禅定,获大智慧,豁破无明,得以解脱。
转法轮¶
释迦说法度众生,叫做转法轮。释迦成道后,四十五年中,游化四方,未曾间断。起初专收男子作弟子,后释迦姨母亦出家,更收女弟子。
信徒称呼
男子出家叫比丘,比丘意思是乞士,乞食亦乞法。女子出家叫比丘尼。不出家而信奉佛教的男女,男叫优婆塞,女叫优婆夷。出家的男女,叫出家二众;在家的男女,叫在家二众。
入涅槃¶
“涅槃”,梵音,意为灭度,即消灭生死因果,得到解脱。如今寺院里所塑的卧佛,就是释迦的涅槃相。释迦灭度后,举行火葬,各国人分释迦遗骨(舍利)建造宝塔。时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,距今两千五百余年。
三、佛灭度后的遗教结集¶
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,不立文字。
第一次结集¶
释迦灭度四个月后,大弟子摩诃迦叶率比丘五百人,于摩揭陀国的毕勃罗窟,从事第一次结集,历时七个月。
结集的本意就是会诵,防止佛灭度后,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,所以结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佛在世时所说的法,经大家讨论通过后,集成为经典。
第一次结集,摩诃迦叶升为上座。由阿难陀诵出经藏;上座对其诵出的文句发出诘难,阿难陀一一回答,大家听后公认没有错误,然后定为佛说。优波离诵出律藏,重复流程,公认无误,定为佛制。
阿难所诵的经文
阿难诵出的大概是今日所传的四种《阿含经》。阿含,梵音,译为无比法,无与伦比的妙法。四阿含是释迦初成道时所说的,分别为以下:
《长阿含经》:破斥婆罗门教的邪见。
《增一阿含经》:说明修善事,造善因,成下世善果的道理。
《中阿含经》:进一步说修善因,来世超脱生死,得涅槃妙果。
《杂阿含经》:说明世间的禅定和佛教涅槃是有关系的。
优波离所诵的戒律
优波离诵出的是《八十戒律》,是为佛门一切戒律的根本。后人根据这根本律,推演而成《四分律》《五分律》等。
第二次结集¶
佛灭度后百年,七百比丘结集于毗舍离城,是为第二次结集,也叫七百集法。第二次结集是为诤议戒律,毗舍离城的比丘违背了十条佛定下的戒律,长老耶舍云游此地,见比丘违法,于佛教前途关系甚大,于是奔走西方各地,历访大德,同赴毗舍离城,裁判这十件事的是非。而毗舍离的僧侣也结合同党加以抵抗。于是分为东西两党,西党是耶舍一方的长老,东党是违戒的僧侣,最后开会讨论,断定这十件事是非法。然而东党多为年少进取的一派,并不死板恪守戒律,人数较众,于是别成一团体,得名大众部;西党承佛正统,多为高年硕德,得名上座部。是为佛教分裂为两派的开始。
第三次结集¶
佛灭度后两百余年,阿育王举行第三次结集。时阿育王推崇佛法,为排除邪说异道,召集一千比丘,共修经律论三藏。历时九月方才完毕。
第三次结集的影响
经、律、论三藏于第三次结集方才完备。此次结集不但集经典,还做传教的工作。传教士远至锡兰、缅甸。如今锡兰等地佛教依旧盛行,大多是阿育王开创的功劳。
第四次结集¶
佛灭度后四百年,迦腻色加王,建立建陀罗王国,文治武功,热心佛教,然佛教各分宗派,各执一词,王于是发起第四次结集,得五百人,依照王喜欢的一宗,结集三藏。这次结集是以解释三藏为主旨,所释三藏,各有十万颂(四句为一颂),总计三十万颂,合九百六十万言。如今流传的《大毗婆沙论》即为此时所作。结集完毕后,王将这些论文镂刻在铜牒上,造一宝塔存放,不令流传国外,于是四方求法者,都来这里求学。
第四次结集与之前的不同处
1.迦腻色加王信仰有部,这次结集实际上是有部一宗的结集。
2.这次结集主要是解释三藏义理,和从前搜集佛的遗教不同。
四、教法和教理简述¶
自造因自受果¶
上世的因造这世的果,这世的因种下世的果,因果相扣。苦因结苦果,佛教就是要断这因果锁链,超脱循环,达到不死不灭的境界。
四谛¶
四谛分别是苦、集、灭、道。“谛”,审查,意思是审查这四种道理是实实在在的。
Info
苦:人生而苦,苦是必然的,意识到这一点是修佛的起点。人出生便会病、会死、会求而不得,佛教追求的便是脱离苦海,达到解脱的境界。
集:洞悉苦因便为集。找到苦的根源,佛家给出了一个世界观。
灭:消灭苦果即为灭。佛家诵经、修行、开悟都是为了消灭苦果。苦是可灭的,这是佛家的方法论。
道:灭苦之法为道。
十二因缘¶
佛陀得悟,世间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,没有恒常的东西,皆为因缘凑合而(参考佛学本论)。而十二因缘便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。十二因缘因果相续而无间断,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离。佛陀、辟支佛、阿罗汉,都依“四圣谛”三转十二行,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,达到究竟解脱。
十二因缘
无明,过去世烦恼蒙蔽真如本性,故曰无明。
行,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,其中包括身行、口行、心行。
识,业识,八识。
名色,名即是心,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;色指身体,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,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。
六入,指在名色之后,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,叫做六入,即六根。
触,出胎以后,至三、四岁时,六根虽能接触六尘,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,叫作触。
受,从五、六岁至十二、三岁时,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,但是没能起贪淫之心,叫作受。
爱,从十四、五岁至十八、九岁时,贪求享乐等境界,但是未能广遍追求,是名为爱。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,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。
取,从二十岁后,贪欲变多,到处追求五尘境,叫作取。
有,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,积集牵引,产生三有的结果,叫作有。
生,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,未来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,叫作生。
老死,指在未来世受生之后,五蕴之身,成熟后又开始败坏,叫作老死。
六度¶
修菩萨行有六度。
布施¶
布施分为三种: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。
财布施,即施舍钱财,比如捐款;法布施,指传授佛法、知识,比如教师;无畏布施指除人之所畏,比如消防员、战士。
通常认为法布施的福德要高于财布施,因为财布施的福德尚在有相的境界,法布施已达无相。
持戒¶
出家人持戒条目繁多。比丘持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持三百四十八戒。在家人相对持戒少很多。佛教有五大根本戒律,参考下文佛家修行方法中的戒学。持戒的目的是为了开悟,因为 人慧根有深浅,往往需要从浅至深,逐步理解佛门妙法,持戒就是最基本的法门。通过持戒,得定内心,慢慢容易感悟佛法。
忍辱¶
忍辱并非说是要忍受侮辱,而是保持平和心的定力。戒骄戒躁,面对不如意的事情能做到不嗔不怒。
精进¶
达摩祖师有“勇猛精进”箴言。精进即保持学习的态度,上求无边佛法从来没有尽头,精进修行方能登达彼岸。
禅定¶
禅定是禅宗特色的修行法门,同时也是各个宗派的重要修行方法。详情可见下文佛家修行方法中的禅观。
般若¶
般若波罗蜜多
般若波罗蜜多。“波罗”,意思是彼岸;“蜜”,意思是到达,翻译为“度”;“多”,语气词,相当于啊。“般若”,六度之一;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以般若之法到达彼岸。佛陀在世讲经四十九年,留下一千四百余部佛经,其中有六百余部都围绕着一个概念:般若,这六百多部佛经也被合称为《大品般若经》。般若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去描述,大概的意思是一种能够理解“空”的智慧。
五蕴¶
色蕴,指总三世一切法。是名色蕴。
受蕴,一切乐受、苦(痛)受、不苦(痛)不乐受,是名受蕴。
想蕴,一切想:知、不知、思惟、决定、欲、憎、愚痴、智慧等。是名想蕴,又名意地。
行蕴,指三世流迁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一切作用、一切功能等,是名行蕴。
识蕴,一切识别,是名识蕴。依眼根(范围),识别色尘,名眼识;依意根(范围),识别眼识,名意识。
十二处¶
六种感官和六种感受对象合称十二处: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相味触法。
十八界¶
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加上六识。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。六识与六种感官和感受不同,是介于主观和客观间的对象。十八界涵盖了佛学大体的世界观,将世界分为六组以主观意识为中心发展而出的对象。
举个例子。眼界-色界-眼识界:眼界即能见,是主体的感官;色界即可观察的对象,是客体的存在;眼识界即如画作,是主体创造而成的客体。
十八界分列
六根界:能见之根,名为眼界。能闻之根,名为耳界。能嗅之根,名为鼻界。能尝味之根,名为舌界。能觉触之根,名为身界。能觉知之根,名为意界。
六尘界:眼所见一切色境,名为色界。耳所闻一切音声,名为声界。鼻所嗅一切香气,名为香界。 舌所尝一切诸味,名为味界。触即触著,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,名为触界。意所知一切诸法,名为法界。
六识界(六转识):识依眼根而能见色,名眼识界。识依耳根能闻诸声,名耳识界。识依鼻根能嗅诸香,名鼻识界。识依舌根能尝诸味,名舌识界。识依身根能觉诸触,名身识界。识依意根而能区分辨别一切法相,名意识界。
有为法和无为法¶
世间万物称为“法”。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。有为法指的是由五蕴形成的法,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、变化及消失。无为法指不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、变化及消失的法,即“不生不灭、无来无去、非彼非此”之法,是涅槃的异名,在大乘佛教还中如同佛性、真如、法性,是众生本自具足的,不依赖于外缘而存在。
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法相宗研究的重点。
五、佛家的修行方法¶
戒 定 慧 三学¶
戒学¶
人的根本烦恼在于贪嗔痴三毒。三毒发于意而现于身,成杀、盗、淫的恶业;现于口,则为妄语的恶业;现于身口,而为饮酒的恶业。不杀戒嗔,不盗戒贪、不淫戒痴,不妄语兼戒贪痴(妄语无非想隐藏自己的罪恶,或想榨取名利)。贪嗔痴三毒为人性固有,故立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四戒,治本性,所以这四戒也叫性戒;饮酒为后天欲望所起而非本性,所以也叫遮(禁也)戒。
五戒
不杀、不盗、不淫邪、不妄语、不饮酒
性戒与遮戒
性戒:戒人本性三毒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
遮戒:戒后天欲望,不饮酒
定学¶
业和烦恼从心发生,反观内心,前念去,后念来,妄念不断。定学即为治心。
数息法
静室打坐,鼻端气息一进一出为一息,每一息数一字,由一到十,再由十到一,循环默数。数息法是定学最简易的法门。
慧学¶
慧,定力所生的大智慧,到这地步,就能断妄念、证真理。如何理解?慧相当于人的真心,本来被妄念蒙蔽,若用定学扫去妄念,久而久之,就像拂去灰尘,真心自然显现,由是得到慧的境界。
禅观¶
禅是静虑,观是观心,实在就是定学。 中国有小乘禅和大乘禅,禅观的方法也有坐禅和参禅。
小乘禅和大乘禅
小乘禅:主要在于四念处和五停心。四念处,分别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;五停心就是多贪不净观、多嗔慈悲观、多散数息观、愚痴因缘观、多障念佛观。
大乘禅:从空着力,比小乘更进一步,也称菩萨禅。有渐进和顿悟两派。
坐禅与参禅
无论大乘小乘,都以坐禅为主。坐禅时盘膝端坐,心中不思善恶,脱却迷悟生死的妄念。参禅为临济宗(也是禅宗,如杭州灵隐寺即为此宗)盛行,也叫参话头,就是抱着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,如“念佛是谁?”“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?”,不论在干什么都咬定话头毫不放松,激励参究,直到豁然开朗,这种禅观法门简单直接。
念佛¶
念佛是净土宗法门,但现在各宗都注重念佛,就是禅宗,也要禅净双修。南无阿弥陀佛是也。
南无阿弥陀佛
南,读作拿;无,读作膜。南无意为“皈依”,阿弥陀佛是西方净极乐世界的诸佛。所以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是皈依阿弥陀佛。以此类推还有南无观世音菩萨等佛号。
很多人会有误区认为念佛是迷信的法门。其实念佛也是重要的修行手段。念佛需要心无杂念,持续极长的时间,需要念佛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。这是修炼“定学”非常好的方法。
持咒¶
持咒是密教的修行方法,当然显教中也有,如《大悲咒》《往生咒》等。密宗的持咒,对于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。每一咒,都有手指结印;念诵经文,需毫无错误;每一咒,心中要观想对应佛菩萨的种子字(佛菩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)。显教修行只是拿持咒作助力,密教则是以持咒为主,且密教持咒复杂,需要阿阇黎(轨范师)亲传方有效力。关于咒文可以参考另一篇笔记中的《金刚萨埵百字明》。
六、佛教入门书目¶
佛教入门书目
《佛学纲要》蒋维乔著
《中国佛学史》蒋维乔著